评论1+1:“查重率”高达99%,古镇如何走出同质化-天天时讯

2023-03-27 17:31:40 来源: 正观新闻

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、卖钥匙扣的、卖手工首饰的,甚至连“特色小吃”都变得千篇一律,臭豆腐、烤肠、甑糕……不知何时起,古镇渐渐“长得”越来越像,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,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。3月26日,据《光明日报》报道,全国各地古镇的“查重率”高达99%,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。

光明日报:游客想体验的是古镇的“古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说到底,游客去古镇旅游,本质上和去迪士尼度假区旅游没什么区别,都是在追求一种“沉浸式体验”,只不过体验的内容不同罢了。去迪士尼度假区,“沉浸式体验”的是童话世界,而去古镇,“沉浸式体验”的则是当地历史人文特色,也就是古镇的“古”。只不过这个特色,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“特色建筑”之外,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“文化”。游客在古镇里,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状态,想感受的是古镇市井的鲜活,想尝试的是在地理环境和民俗影响下的特色小吃,以及体会漫长的历史是如何塑造当地文化的。可以说,古建筑、文化氛围、自然景观、本地美食……都是古镇旅游的精髓。但如果古镇的文化的展示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,并非是为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身,文化也就成了旅游过程的符号,也难怪古镇旅游在渐渐失去魅力。

羊城晚报:千篇一律的“诗和远方”索然寡味

从积极角度看,多地古镇商家都善于“学习”,哪些商品在其他古镇好卖,就及时跟风效仿。但从另一些角度看,这将对古镇伤害不轻:一来,古镇的独特历史文化会被同质化的商品和服务冲淡;二来,过度商业化给游客印象是古镇变成了“杂货铺”;三来,对游客吸引力会下降。因为在游客看来,游览一个古镇和游览十个是一样的,没必要追求相同的“诗和远方”。古镇开发追求商业利益可以理解。毕竟投资者需要商业回报,周边居民需要收入,地方经济也需要旅游业作出贡献。但古镇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,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才能持久吸引游客消费。而走同质化这条路,看似投资回报比较快,实则目光短浅,容易让游客“审古疲劳”,那么想持久赚钱就不容易。

北京青年报:古镇开发者亟待回归“实心化”

古镇同质化实际就是“空心化”,这话有一定道理。因为同质化导致古镇淡化或者丧失应有的韵味和价值。所以,迷失方向的古镇开发者,亟待回归“实心化”,真正打造属于古镇自己的特色文化,否则同质化模式难以持久,因为游客不会花不同的钱欣赏同样的“风景”。当游客因“各地古镇相似度99%”而对古镇产生厌倦感,古镇旅游或走向没落。要改变“各地古镇相似度99%”,首先,需要古镇开发者、管理者的清醒与自觉。既要在规划设计、商铺招商等方面坚持古镇的特色,也要合理控制古镇商业化使之不能过度,要立足于长远发展。其次,在古镇认定或旅游景区认定方面,要重视古镇独特文化,以起到引导、鼓励等作用。另外,要倾听民意调准古镇发展方向。总之,古镇不能走“相似”这条路。

浙江日报:做好传承与平衡,让文化和商业双赢

如何让文化和商业做到双赢?肯定要在传承好文化的基础上平衡商业化。古镇的特点在于“古”,游客选择古镇是为了古镇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文脉传承。要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核,真正传承好古镇的传统文化,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。这个过程,要通过鼓励原住民保持其传统文化来助力,文化场景需要当地人和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作支撑。这样才可以让景区在彰显古韵特色的同时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。简单来讲,就是要维护古镇独特的灵魂不变。虽然表面来看,保护古镇的特色,要让渡很多商业利益,但是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古镇的文化和古镇的旅游商业,谁是根谁是本?只有传承文化维护特色,才能维护古镇乃至周边全域旅游的“身价”,才能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商业两不误。

(黄河评论信箱:zghhpl@163.com)

统筹:王航 编辑:梁冰 版权声明

本稿件为独家原创,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(正观新闻)所有,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,如有违反,依法保留追究权。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